最新目录

樊星散文两题行走中的笔记(3)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引人瞩目的还有,在激烈竞争的美食市场中,公安人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肖记公安牛肉鱼杂的创始人肖述林,就是从公安县走出来的餐饮业界弄潮儿。经

引人瞩目的还有,在激烈竞争的美食市场中,公安人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肖记公安牛肉鱼杂的创始人肖述林,就是从公安县走出来的餐饮业界弄潮儿。经过近三十年的打拼,他和他的团队终于将“公安牛肉三鲜火锅”、“石锅鱼杂三鲜火锅”、“牛肉春卷”这三款具有公安地方特色的土菜佳肴推向了武汉三镇、湖北各地、全国多地,其口碑之好,堪比驰名四方的潜江油焖大虾,也创造了美食界的“公安奇迹”。还有名小吃公安锅盔,据说也来自刘备驻军公安时的军粮。这种烤制的面食与新疆的馕近似,但外焦里嫩,松软适宜,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口味涂上豆瓣酱或者牛肉泥、榨菜末,可口价廉,便于携带,是深受大众欢迎的小吃,现在也在荆州、武汉遍地开花,与热干面、面窝、油条、米粑一起成为荆州、武汉百姓普遍青睐的知名小吃。每天晚上,如果你漫步在人流穿梭、热闹喧腾的公安街头,经过那些飘出袅袅炊烟的小吃店或者街头临时搭起、一眼望不到头的路边大排档,就常常会看见三五成群的人们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旁边,喝着小酒,吃着牛肉鱼杂,咬着锅盔,享受着安逸人生的热腾腾场面。虽然这样的场面各地都随处可见,但在公安,我的感觉还是格外温馨。因为我在这里经历过街道冷冷清清与热热闹闹的两重天。我为公安人不仅善于享受生活、而且敢于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科技品牌、美食品牌的精神感到格外开心。

每当品尝价廉物美的公安美食时,常常会想到当年下乡时吃不饱饭的艰苦日子。那时,在知青点,一大锅饭几个人吃,一会就见锅底了。遇到青黄不接时,菜不够吃,有的知青只好端着饭碗,厚着脸皮到老乡家去讨点菜,老乡也知道知青下乡造孽,从他们的菜碗中夹几筷子自己腌制的辣萝卜干、辣椒飵(当代人叫“飵胡椒”),聊作安慰。其实,那时的贫下中农也常常抱怨:“一年上头,肚子里没有油水,哪有劲搞事?当农民怎么就这么背时!”有的知青吃不了这份苦,常常跑回城里的家中蹭饭。那时,上堤修水利是重体力劳动,在农闲时,壮劳力会集中起来,去江边加固江堤。因为有专人“烧火”(做饭),所以就可以吃饱一点。每次上堤,都有老乡善意地提示我们一句:“带最大的碗。盛饭时,先不要盛满。赶快吃了就去盛第二碗。这第二碗就必须狠狠地装(“恶奢地盛”)!要不然,马上就没有了!大家都是这么搞的!”一到了堤上,果然!大家争抢起饭来,既紧张也快乐。今天想来,那是一种饥饿恐惧症吧!天天都有吃不饱的感觉。一旦有机会,就如饿虎扑食一般!那时,一顿吃一斤饭是常事。所以我们的米常常不够吃。有时米缸见底了,大家都回城蹭饭,父母见了,哪有不辛酸的!在乡下,我印象中吃得非常满意的大餐,有那么几次:一次是邻居老乡结婚的宴会,一次是帮大队书记起屋时的“流水席”,还有一次是庆祝下乡一周年自己动手的聚会,以及一次修路完工后的“打牙祭”(至今记得菜是一脸盆萝卜烧肉,还有酒。有的知青朋友一豪饮起来,不一会就醉倒了)。就因为挨饿的时候多,所以才对有数的大餐记忆深刻啊!那时,即使是吃大餐,好像也不曾听说过“牛肉鱼杂火锅”。哪像今天,在武汉吃公安美食也是如探囊取物一般啊!真是:两个时代两重天!

那个年代的农民,度日如年。一位初中毕业回乡当农民的小老乡就十分羡慕我们这些同样度日如年的知青:“你们几好!收了工也不用喂猪。再苦再难,滚钉耙(当地人形容苦日子)也只滚两年吧。哪像我们,要滚一生!”还有一位平时喜欢唱歌的女青年,有次突然问我:“你们知识青年看过山没得?我们在这里,一辈子连山都没有看到过!”悲凉心情,溢于言表。而那时,我想起的是我在太行山里生活的堂兄、堂妹们,他们的愿望就是走出山沟沟,到城里来生活。那时,谁都没想到,命运不久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知道那位小老乡今天是否已经在县城落户?也不知道那位女青年在生活好起来以后是否投入到旅游的滚滚人潮中,去名山大川一饱眼福?我在太行山深处生活的堂兄后来终于盖起了新房,靠种板栗,每年也能卖上两三万块了。而堂妹,后来也和裁缝出身的老公一起,在城里买了房。同一块土地,政策一变,农民的生活就有天壤之别!

只是,为什么那个年代也仍然有令人怀念的地方?记得那时村后的一条小河,大约二十多米宽,清澈迷人,平时淘米、洗菜,就在河边。天热时收工回来,一头扎进河里,那水是可以张口就喝的,真的有点甜。有时,我会静静躺在水面上,体会那份“极目楚天舒”的自在、闲适。那时,我不知道中国许多农村严重缺水。多年后我读郑义的小说《老井》、麦天枢的报告文学《西部在移民》,才知道在那些缺水的地方,人们根本不可能体会到在公安水乡无处不在的湿润感。那是怎样的天差地别啊!公安多水,就是福地。可多年以后我回到公安,却发现那条河只剩下一湾已被污染得不忍看的小沟了。两相对比,昨天那条波光粼粼的小何真是恍然如梦啊。过去,真的是回不去的过去。那么明天会不会更美好?当然,事在人为。改革开放以来,无数农民挣脱了土地的束缚,走南闯北,去经商、打工,稍有积蓄的都在县城里买了房,过上了“小康”生活。留在村里的老人,得过且过,谁还有心去治水?那,应该是有关部门集合起专业队伍才能做的事情。而当地青年,是以能够“走出去”为荣的。

文章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jfjwgyxyxb.cn/qikandaodu/2021/0708/693.html



上一篇:春风寒
下一篇:川藏公路上的青春故事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版面费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