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赫勒微观视域下的人类解放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2)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个体方面:特性主导下的人的日常生活存在异化。在这里,赫勒给特性作出界定,在她看来,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带有一种特殊的自然能力,都有一种

1.个体方面:特性主导下的人的日常生活存在异化。在这里,赫勒给特性作出界定,在她看来,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带有一种特殊的自然能力,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这种自然能力或自然禀赋构成了个人生存或存在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最低限度。因此,赫勒将个人与生俱来的、为满足自身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力称之为人的“特性”。特性受排他主义情感和排他主义动因影响,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一种自在的(自发或不自觉的)形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处在特性主导下的个人以任何手段和方式使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发生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无条件的合理化,这在赫勒看来,特性主导下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背道而驰,它并不能反映“真正的人”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特性恰好强调的就是“单个人”,而并非“共同体”,特性强调的是低层次的“自我”,而不是“我们”。它的存在并没有与类建立自觉联系,特性的格局狭窄、目光短浅,由此成为了日常生活异化的根源。

2.组织架构方面: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吸引异化的滋生。借用黑格尔“自在”“自为”概念以及马克思和卢卡奇对“类本质”“对象化”概念的阐释,在赫勒看来,人的所有层面的活动都可以用“类本质”加以概括和分析,但有必要对其进行区分,由此赫勒将其区分为“自在的类本质”“自为的类本质”“自在自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并由此按结构划分出人类社会的三个领域:自在的对象化领域、自为的对象化领域以及自在自为的对象化领域。自在的对象化领域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它是以工具和产品、习惯以及语言为要素的日常生活领域;自为的对象化领域是指比自在的对象化领域更为高级的领域,它反映了人们通过实践并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到的领域,包括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此,这一领域是更为自由自觉的领域;自在自为的对象化领域是自在的对象化领域和自为领域的结合。在赫勒看来,三者之间,自在的对象化领域是必然性领域(也称其为第一性领域),其他领域的存在都以其存在为前提,因此,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领域,是不可或缺的领域;而自为的对象化领域是建立在自在的对象化领域基础上的更为高级的领域,这一领域更能够体现人们自由自觉的意志,更益于体现人的本真;自在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包括整体、政治结构、法律等,它是间之于自在自为二者间,具有不确定性的领域,它的性质取决于建立在某一社会机构体制下的社会,是更偏向于自在或是自为,正如赫勒书中所言:“在给定的体制中,二者中的某一方在多大程度上占主导地位,主要取决于异化的程度、类型和级别。”通过对三个领域的区分划定,并对自在领域内日常活动共同特征和特殊属性的分析,赫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对日常生活的一般图示进行了深层次的揭露:首先,在赫勒看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开始所关注的就是实用性,是将理论的东西应用于实践,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和行动都是以实用主义为前提的。其次,基于日常生活的重复性特点,可能性也是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习惯和重复为可能性行动提供基础。再次,模仿和类比。模仿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类比在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与模仿不同的是,类比强调的是相似性,而模仿则指向同一性。最后,过分一般化简单来说就是“泛化定型”,它是将具体变为抽象,因此,具有习惯规范和规则的特性,但这种“过分”的抽象处理不可避免地受重复性实践和重复性思维的影响,因而成为灾难。通过赫勒对自在的对象化的日常生活领域的界定以及对日常生活一般图式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到,日常生活的结构和一般图示在本质上就有利于吸引异化的滋生,受重复性实践和重复性思维影响,人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一种保守性和不可变革习惯性思维的惰性,这本身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压制,其不利于个性的解放,但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实然存在亦不能被消灭,这就需要对日常生活领域存在异化的方面展开批判,从而实现微观解放。

3.社会交往方面:日常交往存在异化。赫勒认为,日常交往并不是指人同另一个人处于交流交往之中,它是指社会劳动分工中一个位置的占有者同另一个位置的占有者处于交流和交往之中。在赫勒看来,日常生活具有异质性,它要求个体具有不同的能力和技巧,而日常交往就是以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并将人与人的关系必要地置于一定的社会分工中,在具有“类”的特征的个人交往中体现出来。因此,赫勒将社会劳动分工下的日常交往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平等为基础的关系,另一类是以不平等为基础的关系。由于存在从属关系和等级关系的不平等关系,所以前者是建立在后者基础上的相对平等。而不平等关系(从属或上下等级关系) 所体现的都是“他人是手段而非目的”,尤其是等级关系,等级关系下的日常交往体现的是不折不扣的异化关系。因此,如果建立在等级基础上的不平等关系成为日常交往的核心关系,日常交往则更趋向于异化,但异化的程度也并非仅仅体现在日常交往中,更可到个人交往中去探寻。正如赫勒在书中所言:“作为日常交往事实的等级划分,是异化的自我表现形式,但是社会异化的程度也表现在个人交往之中。”

文章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jfjwgyxyxb.cn/qikandaodu/2021/0321/571.html



上一篇:自由与必然马克思重要哲学范畴的解蔽
下一篇:基于交往的解放试论哈贝马斯对精神分析与社会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版面费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