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赫勒微观视域下的人类解放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3)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微观视域下的人类解放: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在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异化现象作出必要的分析后,赫勒认为,要想实现人类解放,必须回归于日常

三、微观视域下的人类解放: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在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异化现象作出必要的分析后,赫勒认为,要想实现人类解放,必须回归于日常生活,并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1.个体“个性”的生成。在对特性主导下的日常生活的异化形态做了必要分析以后,赫勒提出了与之相对的“个性”概念。赫勒认为,个性是一种发展,它是个体的生成。作为个体的生成过程,个性更多地体现的是个体发展的变化存在,是自为的存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存在,它与人的类本质建立了自觉关系,因此,具有更高的价值。特性是人生而存在的并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如果特性占据并充斥着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就走向异化,虽然异化并不必然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但事实上日常生活的异化实然存在。在赫勒看来,要想实现个体解放,恢复人道化的日常生活,就必须从个人入手,变革日常生活中特性着的人的存在,放眼于个人的个性的生成,从而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发展,但人的个性是发展着的存在,它并不是固定式或永恒,日常生活人道化的实现需要人的个性的无限延伸,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也需要通过人的个性的发展实现克服,而具体克服的依据则取决于社会上每个个人个性的发展和实现,取决于每个个体个性的生成。

2.转变对日常知识的态度。在赫勒看来,日常生活的行为与知识的一般图式本身就容易吸引异化的滋生,若想使日常生活走向人道化,从微观视域下实现个人解放,就必须转变对日常知识的态度。赫勒认为,日常知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际运用的知识的总体。日常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特征,但这种实用主义在习惯系统方面,与排他主义是一致的。受重复性实践和重复性思维的影响,它所关注的是定位在过去而并非未来社会,这就代表了一种主体异化状态,因此,转变对日常知识的态度要将眼光置于未来,不断更新日常知识,摆脱重复性的无用根基,使实用主义真正走向与时俱进的实用,并使之向更高的对象化领域发展。具体做到这种日常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另一方面就需要将更高级的自为领域的非日常知识引入(渗透)进自在领域的日常知识之中。首先是宗教知识,宗教知识是一种间接知识,与日常知识一样,宗教知识具有地域性的排他主义性质,因此,他需要不断地引导和干预,才能不被自然化。其次是科学知识,科学与宗教不同,它完全属于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科学没有办法完全渗入日常生活之中,但可以以逐条列记的方式转入日常生活,这种渗入有益于对异化(拜物化)的遏制。最后是艺术,艺术不仅可以很好地走进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这过程中它亦可以将人从自在的类本质提升到自为的对象化阶段,在更高的领域更好体现人的自由和价值。除此之外,哲学知识等等属于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要素的渗透更能够加速实现日常生活的人道化进程,从而从这一层面去除异化,实现微观解放。

3.日常交往的人道化。在揭示了日常交往存在异化的社会现实以后,赫勒认为要想实现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必须对不平等的异化日常关系加以批判。在此,赫勒看到了变革社会劳动分工下不平等关系的重要性,她主张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关系,这种平等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并非之前所描述的以平等为基础或不平等关系,这种平等是人的个性的真正体现,它代表着人与人之间自由自觉的交往关系。由此赫勒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扼杀日常交往中存在的异化关系,使他人成为目的,而非手段,实现日常交往的人道化,从而进一步迈向人类解放。

四、结语

首先,在我个人看来,《日常生活》一书是赫勒关于人类解放问题由宏观转向微观的开端。赫勒认为,总体性的革命更不能忽视微观世界的革命,因此,赫勒开始从另一层面即日常生活领域去探求人类解放的奥秘,尽管赫勒此时的著作还明显带有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痕迹,但赫勒此时开始以自己的话语方式去思考人类解放问题,此后形成的《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中“基本需要”的革命思想、《激进哲学》中提出的“激进民主制”以及《个性伦理学》里道德美学个性的形成等都是以《日常生活》一书作为开端,从微观领域去探求人类解放(文化方面或伦理方面)的真谛,因此,《日常生活》对于世界思想的多元性以及赫勒本人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就《日常生活》一书本身来说,赫勒从个人范畴入手,注重个人个性的发展,注重个人的自由自觉,注重人的特性向个性的转变,她揭示了日常生活中存在异化的方面,并主张依靠道德的力量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从而实现人类解放,这本身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赫勒忽视了宏观变革的重要性,即使本文仅从微观层面探讨人类解放问题,但这问题本身就是赫勒《日常生活》中的一大缺失;另外,《日常生活》一书并没有提供给我们一条具体可行的人类解放路径,赫勒单单说明微观层面的解放需要依靠道德力量,需要消灭异化,需要个体个性的生成,需要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需要实现“为我们存在”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在书中我们找不到具体可行的路径,而且在阐述过程中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因而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性。最后,赫勒《日常生活》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这无法泯灭其思想的光辉一面。在理论上,它为文化哲学和微观政治哲学的现代性批判提供启示,在现实上,它对人类解放途径的追问引发我们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实现“为我们存在”,实现个人的幸福并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就必须不断地丰富自身,不断发挥创造性思维。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该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逃避,当我们遇到瓶颈时,应该不断突破,而并非停滞不前,我们只有满怀信心和希望,才能够拥有光明的未来。■

文章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jfjwgyxyxb.cn/qikandaodu/2021/0321/571.html



上一篇:自由与必然马克思重要哲学范畴的解蔽
下一篇:基于交往的解放试论哈贝马斯对精神分析与社会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版面费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