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劳动教育的现代价值诉求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行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背景,重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针,重新提出劳动教育并探索新劳动教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2]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拓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教育原理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是重提劳动教育所需要探索的课题。“五育并举”,尤其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教育政策的提出,在新时代究竟有何新意?如何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挖掘劳动教育在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积极价值,定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值得探讨。虽然在理论界对于教育的诸成分如德智体美等已经有了较多的前人探讨,对于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德智体美诸育的特殊性、综合性以及阶级性等都有着很多的前人研究。但是,作为一种政策实践,则需要在实践背景以及当前教育所面临问题背景的意义上,尤其是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兼有其他各育品质的综合性的实践教育,对其现代价值诉求和定位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释放劳动教育的解放力量

加强劳动教育首先要对加强劳动实践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解放意义和价值予以充分认识。劳动,尤其是生产劳动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核心概念的地位。明确劳动对于确证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解放具有根本意义上的力量。“劳动创造人”以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重大命题,不仅影响着中国,也影响着人类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其中,劳动异化以及劳动解放的思想对于人类反思自身,尤其是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引功能。这种异化与解放的功能必将伴随着未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劳动政治哲学的教育,尽管在不同学段中需要找到自己的支撑点和落脚点,需要结合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但劳动教育的思想理论出发点在于人类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劳动的异化与回归中达到自由自觉的状态时,才能说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劳动教育话语本质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教育理论话语。对于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教育现代化发展上百年的中国而言,以西方在现代化中的现代性病理为背景,以马克思的曾经一度异化为一种异己的物的奴役状态为基本命题依据,重提劳动教育,无疑,具有体现时代精神的当代价值。

重提劳动教育,意在应对当前教育普遍存在的“智育第一”“德育虚化”“美育弱化”的教育现实。虽然国家近些年进行了大力改革和推进,但“应试训练文化”依旧严重,其背后也可以溯源于“智育第一”的教育观的偏差。过度地突出智育并在“应试训练文化”的助推下,带来的是人的成长中诸多弊端,也可以说是诸多异化问题:考试本身是一种反馈促进学习的工具,却反过来控制人使得人成为考试的奴隶,异化为考试机器;考试评价原本是一种检测人的潜能和兴趣发展取向的工具,却反过来作为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不平等的制造工具,导致“揠苗助长”“虚假学习意识”的功利主义下的教育异化。原本是实现人的充分均衡和谐发展的评价测评,反过来却成了不充分、不均衡的反自然的根源,造成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进而带来社会中的城乡差异、职业歧视等。为此,重提劳动教育,强调劳动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潜在开发功能,突出素质教育中劳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实现“劳动育美”“劳动育德”“劳动育体”的有机统一,重建“五育”和谐发展的新生态,实现在劳动教育中“克服异化”“克服片面发展”,并且通过释放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的解放功能,实现具有解放意义上的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这是劳动教育需要关注的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所需要的基本价值诉求。

二、揭示劳动教育的伦理意蕴

劳动实践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感性的实践。人借助于劳动实践实现自我认识和群体合作。人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发现自我的力量,认识自己的潜能,追求自由自觉的人的发展境界。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同于针对劳心者的劳动改造价值定位,更关注的是心力结合,城乡融合,工农一体,创新创业的包容性差异化的新时代发展内涵。体力与脑力作为曾经划分人群阶层的标准应当予以杜绝,而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国家财富的增长,特别是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一个极具包容性的美好国度正在诞生。为此,加强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需要实现的是从传统的劳动教育向现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念转变。具体来说,就是从“消灭三大差别”的“劳动改造”的教育功能向“包容性的差异发展”的教育良善之治的转型式的变革。重提劳动教育,回归劳动本身,根本上需要激发劳动教育的美德生成价值,而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在于消灭教育中“潜移默化”着的“职业歧视”和“职业差别”,消灭职业特权和行业垄断。当前,行业差异巨大是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由于待遇与行业地位差距巨大造成了行业歧视,体现在待遇制度设计上的诸如按劳分配的不充分不均衡等,都表明社会分配的不公带来了人们择业的偏见和畸形。大学生选报专业不是基于兴趣和天赋,而是职业报酬的预期,这是最典型的缺少劳动教育以及社会差别巨大所导致。只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伦理功能,尊重各种职业,而不是“有色眼镜看职业”,才能有望实现美好生活和和谐社会,才可能根本杜绝“人上人”与“人下人”的双重异化。借助于劳动教育中劳动本身所蕴含着的伦理力量的释放,在普通教育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是解决目前职业教育被人视为“低下教育”的可能之途。某种意义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绅士教育”“博雅教育”传统的精英教育所给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定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标志,首先是一个受过全面的劳动教育的人,有着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意识和劳动自觉。劳动不只是私己的自在活动,更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一个“四体不勤”之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懂感恩、能负责、肯担当”的“大写之人”。为此,充分揭示劳动教育的伦理意蕴,将立德树人与劳动教育紧紧结合起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什么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中国答案。基于此,为了强化中小学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国家应该出台中小学生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作为每个公民的综合素养的一部分,适应岗位能力锻炼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胜任力,为此,国家应该提倡各地将职业学校向所有中小学生开放,“学一门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的生存与创业精神应该得到普及。

文章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jfjwgyxyxb.cn/qikandaodu/2021/0321/568.html



上一篇:解放叙事的历史开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三重
下一篇:欢乐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艰难建构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版面费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