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研究高端论坛上海圆桌(4)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首先我想谈谈美英“9·11文学”的兴起及其“反叙事”特征。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全球性的反战示威游行,这几件大事构成了美英“9·11文学”的大背景

首先我想谈谈美英“9·11文学”的兴起及其“反叙事”特征。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全球性的反战示威游行,这几件大事构成了美英“9·11文学”的大背景。作为文化心理与民族意识的历史记录与审美再现,美英两国的文学,尤其是小说,对“9·11事件”作出了迅速的回应。

我认为,“9·11”文学代表了一种想象性、虚构性的审美叙事,它和官方叙事或民间叙事有所不同。官方叙事是一种适时而出的官方爱国主义叙事话语。这一话语的主导叙事逻辑即是将“9·11”事件看成是一群憎恨美国民主与自由制度的人所犯下的反人类、反人性的罪恶行径。非官方的民间纪实叙事则以主流媒体为代表,其类型主要有悲情叙事、逃生叙事、英雄叙事等。与官方叙事以及民间纪实叙事不同的是,“9·11”文学的美学叙事反映了美英知识分子对社会、历史及人类总体命运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对政治化的官方叙事,以及纪实化的民间叙事的反拨。

这里引入了一个概念“反叙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小说家德里罗在《未来的废墟》一文中提出,是指文学家们迫不及待地用鲜活的语言对“9·11”事件进行想象性的再现与反思,试图给那片哀嚎的天空带来记忆、温情与意义。文学家们的“反叙事”在于反官方化、政治化的“宏大叙事”,在于对西方现代民主制度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反恐话语”进行反思,从而对事件的本质与内在动因,及人类的生存境遇进行形而上的艺术思考。“9·11”文学的“反叙事”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内涵与文化价值,因为它的使命不仅仅是反思,而是要改变与“9·11”相关的文化记忆、心理感知以及主导信仰。

这里我想提出一个问题:“9·11”事件作为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是否也真正地开启了一个美英文学创作的新时代?我个人认为,如果仅从艺术表现手法与审美特征来看,新世纪以来的美英文学创作并没有出现本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现有的文学批评范式,如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三大范式,仍然适用于对“9·11”文学的艺术界定与审美解读。美国的“9·11”小说在主导思潮与创作风格方面并没有出现根本性或整体性的变化,因此尚不可断言“9·11”事件已经开启了一个文学的新时代,一个可以被称之为“后后现代”什么的新文学。“9·11”文学的划时代意义与审美转向问题仍是一个开放的、未定的课题,需要学术界、批评界不断探讨与深入研究。

最后我想谈一下,中国语境下如何研究“9·11”文学的问题。“9·11”文学已经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很大关注,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运用创伤视角对故事主题进行分析。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从“文学本身”出发,或许可以思考或探讨以下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9·11”文学是否出现了伟大的作品或当代经典?是否有可能使新世纪的作家们找到崭新的文学表达方式,从而带来审美范式的创新和变革?当然,对“9·11”文学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本身”。中国语境下对“9·11”文学的研究不应脱离当代国际政治现实的大背景,不能罔顾自身的文化身份、价值立场与审美需求而一味跟风。

“9·11”文学虽然是新世纪以来英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它看成是唯一的创作主潮仍然为时过早。在很多情况下,文学经典的形成,以及文学主潮的确认,尚需时间来检验。

女性写作在过去两百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肖瓦尔特曾描绘过这样一幅图景,她认为英国女性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从被山峦包围的荒漠到从海底升起的亚特兰蒂斯的过程:十九世纪是“没有女文人这类人”的时代,有点写作才华的女性被称之为“莎士比亚的妹妹”,因没有自由写作的空间,她们抑郁成为男性话语中“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写作在那时只是被“山峦包围的荒漠”;上个世纪20年代以降,“莎士比亚的妹妹”被女性主义所拯救,她们拥有了“自己的房间”,开始用“白色的墨汁”写她们自己的故事;20世纪中期以后,在女性主义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声浪中,“美杜莎”——女性知识分子、女作家和女批评家的声音——一个虚构的魔怪让男人瞠目;终于,在20世纪结束之际,亚特兰蒂斯从海底升起。肖瓦尔特在总结20世纪末女性文学的特点时指出:第一,女作家对自己属于一种文学传统的后现代意识已经使她们的小说表现出新式的自我指涉性;第二,英国小说打破了同质性而具有跨国性,女性小说传播到各地,并受到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影响;第三,女性小说不再局限于社交和家庭,而是参与构建女性神话和史诗,超越了女性文学传统,融入主流。

文章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jfjwgyxyxb.cn/qikandaodu/2021/0111/447.html



上一篇:山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暨学
下一篇:官场称呼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版面费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