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解放与自由后现代艺术创作的伦理精神(2)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古希腊遵循“人是万物的尺度”,要求艺术品如镜像一般复刻人对世界的认识:一来写实的外形,突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与再现;二来外形背后隐藏着规律

古希腊遵循“人是万物的尺度”,要求艺术品如镜像一般复刻人对世界的认识:一来写实的外形,突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与再现;二来外形背后隐藏着规律,如数字排列等,体现人对世界的掌握。中世纪时期,人权让位神权,由神来指导世界。人将精神寄托于艺术品之上,企图得到神的恩典与审判,在此境遇之下艺术也笼罩上宗教色彩,被符号化、象征化。在近代之前,唯有中国书法最先体悟到艺术品的内在精神应超越符号意义,书法中的字体形态是作者的思想、精神状态的直观体现,远远比字体的内容意义要重要,只可惜这种典型的为创作而创作的方式虽看似自由,却依然被困于形式化的禁锢中。直至启蒙运动,现代性带来的理性主义为社会各方面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进一步带来禁锢的可能性。康德将主体性提升到“人为自然立法”的高度上后,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界唯一会使用符号的物种,艺术品中符号化意象的跟风滥用,使艺术创作思想局限于符号般含义模糊的固态概念,而非始于人性直觉本身;科学技术的发达促使高度仿真的艺术品肆意量产,使艺术品失去“在场性”的灵光,沦落为打着艺术幌子的寻常物;资本主导的消费化趋势下,更使艺术的创作动机从高雅被迫顺应着世俗而行走。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禁锢的产生是历史之必然,就像后现代性是现代性发展至巅峰后自行瓦解、消亡甚至走入彻底反向一般。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禁锢的背离,表现了个体性与自我关切的充分发挥,对按部就班的“解放”是实现人之自由的基础,唯物辩证法中的“唯变而不变”解释的正为此意。中国史家传统将“变”划分为三级:“一曰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曰百年期的缓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或‘激烈脱节’”[7](总序)。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变革既是这三种中的一种,又是三种的融合统一,它随时间与空间并进,同种族与文化一同绵延,又与社会根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后现代主义中的身体观念为例,古希腊柏拉图对肉身的存在颇有微词,认为肉体为纵欲的低贱之物,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存在,即主张身心二分论;中世纪晚期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将身体与心灵划分开来,即身与心的二元对立;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提出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身与心需共同协作才能认识世界,由此转变为身心一元论;直至工业革命的大机器生产,造就福柯主张的规训、被动的身体;再至科技占据生活,造成徳勒兹所主张的有创造力的、主动的身体。总而言之,后现代思潮观念的转变植根于社会的变革,旨在颠覆人们最核心的规范和信念,怀疑或向过去告别。正如德里达所提出的“解构”理论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思想,其主张对传统文化无止境的批判,否定自古希腊以来建立的声音/意义二元对立的语音中心主义的同时,又避免陷入传统式的否定前人之后的自我界定,从而达到与禁锢的背道而驰。上述理论为后现代艺术创作中的“解放”提供了可行路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手段追逐无止境的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从身体、时空、性别三方面具体呈现。

身体的解放在于打破“身”与“心”的二元对立,建立肉体与意识的共存关系。对此观点而言,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提出的“身体图示”(2)“身体图示”(Body Schema)指保持身体与意识共存的自知。见《知觉现象学》原文:“我在同一种共有中拥有我的整个身体。我通过身体图示得知我的每一条肢体的位置,因为我的全部肢体都包含在身体图示中。”(参见[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5-138页)是体现身心共通的经典概念,其中强调的“并不是身体感官在体验过程中的简单联合,而是触觉、运动觉和视觉等感觉的统一”[8],而是“在感觉间的世界中对我的身体姿态的整体觉悟”[9](P137)。所以,身体的解放,需从外打破对身体运动的束缚,从内解除身体体验的障碍。后现代艺术创作中的身体解放在舞蹈中体现得尤为深刻,其摒弃古典主体教条与规范的同时,主张“纯舞蹈”的美学体验,“为舞蹈建立起一种‘实验性’和‘可能性’的观念——‘任何东西都是可能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加以尝试’”[10](P205)。代表人物崔莎·布朗秉承“生活即舞蹈”的观念,大胆使用日常用具为道具,在墙壁、楼顶、户外等非传统空间中自由作舞。例如她于1970年创作的《沿楼房外壁下行者》,一名舞者站立在高楼顶端,腰间系上绳索,身体前倾至与地面平行,并持此姿态从楼顶沿墙壁缓步走下,旨在让舞者与观者体会身体的重力。此种创新虽在初期引起哗然,但最终被公认拓宽了身体的生路,让身体在运动与体验时都不再受约束。

文章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jfjwgyxyxb.cn/qikandaodu/2021/0321/573.html



上一篇:基于交往的解放试论哈贝马斯对精神分析与社会
下一篇:第届中国朝鲜韩国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版面费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