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性格特征及喜好特长的考察(4)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应该指出的是,英敛之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上存有一定的缺陷:有时不太具有包容的精神、存异的境界以及豁达的胸襟,不懂得求同存异、互为谦让

应该指出的是,英敛之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上存有一定的缺陷:有时不太具有包容的精神、存异的境界以及豁达的胸襟,不懂得求同存异、互为谦让的道理,总是希望别人按照、遵从他的意图或喜好从事;有时略微显得傲慢与冷骄,他常常鄙薄、厌恶和排斥、讥讽那些不能志同道合的人,甚至还会内心腹诽。事无大小巨细均必躬亲,确实对办报伊始的他来说是好事,但也不利于报馆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英敛之为此也付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平稳等的大代价。其实,人生犹如一部厚重的大书,某一章节写错了、失败了都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不能失去信心和斗志,迅速转换观念、变化角色,重新振作精神、另起一行,即从头再来、不忘初心;只要有矢志不渝的态势、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还能写就动人的诗篇、辉煌的历史、精美的华章。假如英敛之在清王朝被推翻、君主立宪梦破灭之后,不逃避、不失意、不隐居,毋要悲观,无须叹气,他和他的报仍可在民国初年大有作为,还是可以在新的政治体制与新的报业环境下大干一场的。

四、交游广泛,阅历颇丰

英敛之特别喜欢出游,不仅令他眼界大开,而且让他脑质大变⑨。人生经历不同的地方、观赏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甚至异域风情),不是一桩既美好、享受,又可拓展见闻、增进学养的好事情嘛!考查他的日记,关涉旅游的记录或叙述也是非常之多,有些游记(比如《关外旅行小记》《日光游记》《北京视察识小录》)洋洋洒洒数万言,可以视为考察报告、新闻通讯或散文随笔。这些游记,不仅仅是写景抒情,而且还描述了官吏的无知、帝国主义的丑恶和国人的麻木不仁,是活生生、真切切的社会风貌与人情世故的真实记载。或许,是因为他骨子里有一种世外隐士风范使然;抑或是因为他向往陶渊明一样的超然洒脱、物我两忘的境界。其实,一遇见怡人的景色、动人的景观,他便欣然陶醉、流连忘返,原本不开心的心情也会为之大悦,山水景色足以怡情、足以陶醉,骨子里有着隐士气度与侠士风范。哪怕在迁徙流转中、烦躁郁闷时,他也常常趁机出游,连新建的大楼、破旧的庙宇、外国的兵营、甚至坟地,都是他时常游览的地方(有时一个人独游、有时约上家人或三两好友)。他的游览,是既“游”又“记”的,他特别喜欢描写周围环境、描述景观,比如说天气情况、气候变化,用以衬托心情,烘托气氛,起到画龙点睛、烘云托月的作用。但凡见到优美的景点、高雅的景致,便“心情舒畅、神色清明”“顿觉大爽”——无怪乎他日后会选择隐居香山、息影京西,寄情于山水之中、徜徉于万松林里,沉醉在这样的美景之中当然会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关于旅游景观及其心情、人物的描写,颇为精彩、真实和细腻、深思,而且可读性强,气候变化的描写也很好地烘托了英敛之的心情及情绪。在他的笔下,毫不避讳对山水的钟情和对隐居桃源、不问世事的向往,养身、养神、养性。早年的出游,往往是迫于政治的压力或者说是为了回避政治压迫,以及为了生计着想而被动进行的游历和迁徙;中年时期的出游要么是受到邀请(如日本友人),要么是自主选择(如呼朋唤友),显得从容不迫、兴趣盎然;晚年出游的主要目的颐养天年、休养生息和开阔眼界。

依据日记记载,英敛之经常驻足、停留的地方包括内地与沿海、关内与关外、国(境)内与国(境)外以及租界(使馆、领事馆)内外,比如,广州、雷州、湛江、云南、北京、天津、上海、香港、安南、海防等地,当时的交通条件简陋、运输能力有限,游历这些地方只能通过坐船(含商船、大小船只、舢板)、骑马、抬轿(英夫人)、步行方式往来,费时颇多,旅途艰辛,中途还经历了不少劫难⑩。

英敛之游目所见、往往濡墨及之,尤其是遇见好的景致就如同遇见美食一样,他一定会心情大好,必定进行详尽的描摹与充分的渲染。其中,由于(或购买印刷设备、铸字滚轮的机器中转或路过,或拜访亲友及外国友人)经常来往于上海商埠(包括租界、洋行等“十里洋场”),笔端常常涉及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人物掌故(名人轶事)、外国趣闻(含寓言故事)等,这些新奇内容在日记中占据了较大的篇幅。下面仅举几例,以作管窥之用。

其一,畅游龙华寺。在光绪廿七年(1895)八月二十五日的日记中英敛之这样写道:“步至西门,乘车去龙华寺。过桥,入制造局路,夹道密排短树,无少间断。至见庙宇虽宽敞,而庄严富丽远不及京中各大刹。门外右傍宝塔一幢,高近十丈,为层七级。近日封闭,不能登临,茶合小坐。归路于一花园摘花数色;见一轧绵房,踏机皆妇女,可十馀具,每具二人合作,皆为赤臂,胸前仅挂一兜肚,实北方所无”。这段记载颇为简短,较之之前其他的观赏日记有所不同,表现在:一是龙华寺庙宇轩昂、富丽堂皇,但略显浮泛、缺少庄重,与京师各大名寺古刹相比稍逊一筹。但该记述,仍不失为上海地方(宗教)史料,因为英敛之的宗教身份,他对儒释道各教有一些比较。二是对制造局的赞许与感叹,对妇女的穿着打扮的简评,这里描述龙华寺反倒成了次要的。距今一百年前,英敛之游龙华寺、路过制造局,树木葱翠,繁花似锦,踏机妇女们衣着新奇、辛勤劳作,以英敛之眼光,感到讶异。面对新鲜事物和从西方流传过来的东西,他充满了好奇。

文章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jfjwgyxyxb.cn/qikandaodu/2021/0707/690.html



上一篇:比铁丝拴裂缝更可怕的是心理作用
下一篇:承载光荣与梦想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版面费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